彰化舊為平埔族漁獵之地,最早有巴布薩(Babuza)及洪(Hoanya)為主要族群,經過歷史與時間洪流的洗禮,薈萃著各式的人文風情。明末清初,漢人入墾,帶來了耕作技術,加以康熙末年濁水圳(亦稱施厝圳,後稱八保圳)的開鑿完成,促成彰化建縣,屬於臺灣第一大縣的彰化,土地肥沃、農業發達,更有著「臺灣第一穀倉」的稱號。
三百年來,先民生聚於斯,以教養為要務,有養不可無教。乃以「建學立師,以彰雅化」期許,期不負「彰化」之名。在儒學薰陶之下,彰化自然發展為文化重鎮,傳統詩詞與古文辭,是彰化文學風氣鼎盛的支柱,在經歷日治時期統治下的新文學興起,與反映時代文采的散文、小說,以及省思社會的鄉土文學,各家爭鳴、風格齊放,豐富了彰化文學的底蘊。
先民遠渡重洋,歷經風濤險阻,九死一生,更必須面對自然災害的肆虐及拓墾艱辛,原鄉神祇的護持,堅定了篳路藍縷信念,庇護海上安全的媽祖、北極上帝信仰,建構了彰化民間信仰的多元性。古人有言:「能御大災則祀之,能捍大患則祀之。」安居樂業之餘,必有以追恩報本,御災捍患的寺廟應運而興。彰化工藝也圍繞著宗教信仰圈,走訪各著名寺廟,木雕、彩繪、石雕、泥塑、剪黏、交趾燒陶、鑄鐵、彩色玻璃等建築之美與精湛工藝,無不表現出前人對這片土地深情的厚愛與祝福。
圍繞在寺廟周遭,有形的文物璀璨,令人流連忘返,而因信仰而興的南北管音樂戲曲,更令人陶醉,彰化縣是全臺保存最完整的縣市,備受讚歎,不僅用之於廟宇迎神賽會,更帶動武館的發展,也融入婚喪喜慶活動,都與庶民生活緊密結合。
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故事,彰化人透過文學、戲曲、繪畫、工藝、書法等抒發對土地的滿懷情感,讓彰化成為文學與藝術風氣興盛的城市。彰化縣立圖書館以「彰化學」為出發,館藏與這片土地有關的珍貴書籍,藉由文字與圖片,使民眾除了能實際走訪與體驗彰化之美,更能透過文字的閱讀,深入地來場豐富的心靈饗宴。